每年的8月1日-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周”,旨在促进社会和公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支持母乳喂养。而母乳喂养,在育儿中一直是一个特别有温度的话题,任何一个有过亲喂经历的妈妈都不会对这件让人初时惊叹神奇、渐渐为之着迷、结束时又千万般不舍的过程感到陌生。
过去的母乳喂养,没有那么艰难,大概是由于宝宝们如果不能吃母乳就只能喝米汤了,妈妈们不舍得,所以有一丝可能都会让宝宝首先吃母乳。配方奶的发明,拯救了那些由于各种原因的确不能实现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和的确吃不上母乳的宝宝,却也让许许多多本来可以母乳喂养的妈妈掉进了奶瓶的泥沼——原因很多,比如新妈妈对自己究竟是不是有奶没信心,比如新妈妈担心身材走样而不愿意变成肥胖的“奶妈”,比如家里的中国好亲戚和小区的大妈觉得你们家媳妇肯定是“缺粮户”。。。
这篇文章,从开始构思到收集材料到最终成文,花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在2018年世界母乳喂养周之际,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新妈妈摆脱心理和环境的阴影,为初生的小生命送上Ta可能因此得益一生的第一份珍贵的礼物。
母乳是如何产生和分泌的?
关于母乳分泌和产生的比喻有很多,在笔者看来,这个过程类似于榨果汁。
1. “机器”准备:妊娠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使乳腺迅速生长发育,分娩前2个月时,乳腺腺泡明显增大,并充满大量的脂肪球分泌物,具有泌乳功能。
2. “原材料”准备:妊娠期,母体摄入大量营养素,体重增加,为泌乳储备了丰富的原料。
3. “榨汁”:通电(分娩后泌乳素分泌)→打开开关(新生儿吸吮乳头,剌激乳头神经末稍)→机器开始运作(神经信号传递到脑下垂体前叶,产生泌乳素与催产素)→乳汁生成(泌乳素促进乳汁分泌,催产素促使乳腺泡周围的平滑肌细胞收缩,有利于乳汁排出,即喷乳反射)
决定奶量的因素有哪些?
从以上母乳的产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三个重要因素:
1. 成熟的乳腺及可分泌乳汁的腺体数量
2. 功能健全的下丘脑
3. 宝宝的有效吸吮
在这三个要素中,1、2是母体自带属性,比较难以修改,唯有第3个可做文章:首先,要尽早吮吸,最好是在生后半小时内就让宝宝有机会吸吮乳头,与宝宝有亲密的肌肤接触,使泌乳过程的尽早启动;其次,宝宝的衔乳姿势应该正确:嘴张大,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在嘴里,下唇外翻;舌呈勺状环绕乳房;面颊鼓起呈圆形,下巴紧贴乳房;口腔上方露出的乳晕比下方多。
此外,还有几个因素也会影响母乳量:
1. 休息:充足的休息有利于泌乳素的分泌;
2. 营养:营养均衡,多摄入汤汁类;
3. 心情:积极良好的情绪和信心有助于增加母乳量;
4. 中国“好”亲戚:对于一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宣判“你母乳不够”、宝宝一出现频繁吃奶就点评“你母乳不够”、母乳完毕宝宝还会额外吸吮奶瓶就断定“你母乳不够”,乳房小就“母乳不够”、不涨奶就“母乳不够”的中国“好”亲戚,请敬而远之!不要介意她们说什么,她们觉得你没奶你就没奶了吗?难道这个世界是靠意念统治的吗?
宝宝需要多少奶?
下面这个表格给出了宝宝出生以后的胃容量变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这个胃容量是参考胃容量,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第二,由于每个宝宝对食物的兴趣不同,吃得多的宝宝的胃容量肯定比吃得少的宝宝要大。但是,这绝对可以为一些疑问提供解答依据,比如:宝宝出生以后我没有奶,不喂糖水和奶粉宝宝会饿的吧?分娩以后,我的奶好少好少,宝宝够吃吗?宝宝为何一个小时吃一次奶,是我的奶不够吗?
我们得出的答案是:初生的宝宝自带三天“口粮”,为妈妈接受宝宝需要吃奶的信号后而抓紧产奶提供了时间机会,无须担心宝宝“饿”三天而对身体造成危害,无需喂水、喂糖水和奶粉;宝宝胃容量小,消化快、排空快,所以经常要吃奶很正常,与奶量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即使宝宝不饿,Ta也希望通过不停吮吸乳头来获得安慰和安全感。
母乳量充足的体现是什么?
1. 吞咽声:在宝宝吸吮奶头1-2分钟后,听到不断吞咽的声音,甚至大口吞咽(一个奶阵吞咽约30口以上)。
2. 喂奶时间:每次喂奶时间未超过20分钟,宝宝吃完自然放弃乳头,安详入睡1-3小时。
3. 大便:0~6周时金黄色稀便、稀糊便1~数次/日;6周以后大便次数可能减少至每日一次或2~4日一次;
4. 小便:一般市面上流行的判断小便的方法是数尿布,24小时湿6块及6块以上尿布;如果要精确定量的话,正常新生儿尿量为1~3ml(kg·h),每小时<1ml/kg为少尿;6个月婴儿每日排尿400~500ml,幼儿为500~600ml,幼儿一昼夜尿量<200ml时,即为少尿——少尿即提示母乳量不足,至少是前奶量不足。
5. 宝宝发育:宝宝体重和身高增长正常;若体重每周增加不少于125克,每月增加不少于500克左右(健康的婴儿每月应增加体重500~1000克),表示母乳量充足。但是每个宝宝都有自身生长发育特点,体重增长也不是唯一能确定母乳量充足的标准。
专家:金晶
简介:香港大学营养学硕士,原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医生,进行过多次母婴健康管理微讲座
(广告)